作者:btyc
编译:深潮TechFlow
当前金融市场正受到两股结构性力量的推动:一方面,“大美丽政策”(注:意指美国通过降息与信贷宽松的经济刺激政策)全力扶持房地产业,这一板块占美国GDP近20%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现实资产上链(RWA代币化)正在将房贷与信贷资产搬到区块链上,直接挑战规模超过12万亿美元的传统金融市场。
Figure正押注于这两大杠杆:它既依托“美国制造”(Made in USA)的政策红利,又致力于搭建链上的基础设施,试图在抵押贷款与房地产金融领域重塑透明度与效率。关键问题在于,这样的模式能否从小规模试点走向主流,还是会因流动性不足、治理与监管等结构性问题而受限?
团队与资本背景
CEO Mike Cagney SoFi 联合创办人,在 SoFi任职期间将放贷规模推到 500 亿美元以上,将学生贷款与房贷搬到线上,把这些业务从传统银行手中硬生生拉了出来,直接开启 FinTech 时代。他本科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 Santa Barbara),之后在斯坦福商学院(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取得 Sloan Fellow 资格,专攻应用经济与管理。 Figure 对他而言,并非一次全新的创业,而是将SoFi未竟的愿景——“资产数字化与上链”推向主流金融市场的一次延续。
COO June Ou 曾担任SoFi的首席运营官,负责风险管理与合规工作,亲自处理过最严格的监管挑战。她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主修计算机科学与数学,擅长将工程师的代码转化为符合监管要求的产品。
Figure背后有同样重量级的资本加持,包括Ribbit、DST Global和a16z。其中,a16z早在2018年就设立了规模达75亿美元的区块链及相关产业投资基金,成功押注了Coinbase、Solana、Uniswap和OpenSea,成为“现实资产上链(Real World Assets, RWA)”主要叙事的推动者。Figure获得了a16z的支持,这不仅是资金上的助力,更是打通硅谷、华尔街与Web3三重世界的关键剧本。
传统房地产抵押贷款的痛点
要理解Figure为何选择切入这一市场,必须先看清传统房地产抵押贷款的结构性问题。这个市场规模高达12万亿美元,但其运作方式却仍停留在“纸质流程+多层中介”的时代。
流动性与效率低下
一笔房贷从申请到放款通常需要30至60天,过程中涉及文件审核、信用评估、资产登记以及多方签署。对于借款人而言,这意味着漫长的等待和高昂的手续费成本;而对投资人来说,则代表资金沉淀与资产配置效率不足。
中介环节过多
银行是第一层,但其背后还有信用评级机构、托管人、投资银行以及二级市场投资人。每一层都抽取费用,同时延长了结算流程。这种结构导致了“成本高、信息不透明、效率低”的恶性循环。
透明度不足
投资人往往无法实时掌握抵押品的真实状况,只能依赖评级机构的报告或银行的描述。在过去的金融危机中,这种信息不对称被证明是极大的系统性风险。
Figure的解法与挑战
面对传统房贷市场的低效与不透明,Figure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用区块链重构流程。它并不是试图彻底抛弃现有的金融机制,而是尝试在“合规与效率”之间找到一条新的路径。
技术层面创新,Figure采用了Cosmos SDK搭建专属区块链,并通过PoS(权益证明,Proof of Stake)机制进行验证,将原本需要30至60天的抵押贷款结算时间缩短至数天甚至数小时。此外,Figure将贷款、抵押、支付等流程标准化为智能合约,使得抵押贷款不仅能够被自动化执行,还能以模块化方式在二级市场进行打包、交易或拆分。这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比传统证券化更灵活的工具箱。
另外一个关键在于开源。Figure 的核心协议基于Cosmos SDK,具备可审查与可验证的特性,这在区块链领域尤为重要,原因包括:
-
信任来源不同:传统金融依赖监管与中介背书,而区块链的信任来源于代码与共识机制。若代码不开源,外部无法验证其安全性与公平性。
-
社群共建:开源能够吸引开发者和机构参与,形成网络效应,避免技术被锁死在单一公司手中。
-
合规审视:监管机构或审计单位可以检查开源代码,确认其透明度与安全性,从而降低黑箱操作风险。
与比特币网络的PoW(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机制相比,Figure采用的PoS模式更强调效率与能源消耗的优势:
-
PoW机制:依靠算力竞争确保安全性,能耗高但去中心化与抗审查能力极强。
-
PoS机制:通过“持币抵押”决定验证权,能够快速处理交易并降低能耗,更贴近金融应用场景。
然而,这种设计也面临一些挑战:
-
治理风险:PoS容易让大户掌握过多话语权,出现“用钱投票”的集中化问题。
-
节点分布不足:目前验证节点仍偏向少数机构,容易被质疑是“链上包装的中心化金融”。
-
合规透明度:虽然Figure团队与投资人背景有助于与监管机构对话,但其链上披露水准仍未达到传统公开市场的标准。
于我而言,这种设计的利远大于弊。这是一种颠覆性创新与市场共生的“相对最优解”。总体来看,Figure通过智能合约、开源协议与PoS机制提升了效率与透明度;但其挑战在于,能否在治理集中化与合规审视的压力下,仍获得市场与机构的长期信任。
竞品与差异化
市场上试图“重塑金融”的产品层出不穷,RWA(现实资产代币化)也一直是热门领域。要看清Figure的定位,不仅需要在加密圈内进行比较,还必须同时放回两张地图中:传统金融,以及DeFi(去中心化金融)与RWA。
在传统金融体系中,美国房贷市场由Fannie Mae和Freddie Mac主导,通过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将资产打包,供给二级市场投资人。而其弊端在前文中已详细分析——这是一个规模庞大但效率低下的“管线系统”,难以满足当今金融市场对即时性与透明度的需求。Figure的切入点正是将这一管线数字化、链上化,使其变得透明且可随时验证。
在Web3领域,已有一些专注于RWA和DeFi的协议:
-
Ondo Finance 将美国国债和货币市场基金等低风险固定收益资产标准化上链(如OUSG、USDY),形成面向机构与加密原生资本的“链上流动性管理”基础设施,目前规模已领先同类协议。但其资产范围偏重短期债务与流动性管理,与房贷这类“长周期、大宗、流程复杂”的资产结构不同。
-
Maple Finance 聚焦机构贷款市场,通过链上资金池服务加密原生公司,长期贷款余额约为数亿至十亿美元级。它为加密圈内提供信用贷款渠道,但借款人范围仍主要集中在加密生态,与传统金融脱节。
-
Centrifuge 主要将应收账款、小企业贷款等资产代币化,为DeFi带来非波动性抵押品。其锁仓规模(TVL)为数亿美元级,证明了代币化的可行性,但仍局限于利基资产,与主流房贷市场距离较远。
在另一端,传统资管巨头的链上化正在快速成形:
-
BlackRock|BUIDL (USD Institutional Digital Liquidity Fund) 由Securitize发行的链上代币化流动性基金,2025年3月13日AUM突破10亿美元;2025年6月18日起被Crypto.com、Deribit等多家加密平台接受为抵押品;年中多方报道显示其AUM约为20亿美元,2025年9月18日市场快照仍约为19亿美元左右,已成为链上美元货币基金的事实标准之一。
-
Franklin Templeton|BENJI (Franklin OnChain U.S. Government Money Fund, FOBXX) 首支在公链上记录份额的美国注册货币基金,投资≥99.5%的政府证券、现金与全额担保回购。2025年9月资产规模约为7.3–7.4亿美元;2025年9月18日与DBS、Ripple(XRP)合作,在新加坡推出sgBENJI,支持在DBS Digital Exchange交易/借贷,并探索以代币作为抵押品。
这些协议的共同点是以完全DeFi化的逻辑推进:流程透明、由社区治理、规避传统监管。其技术做法通常是将“已存在的法律权利(基金份额、SPV债权、票据)”包装为合规受限的链上代币,再通过实名认证(KYC)与白名单、“NAV/现金流预言机”与“受限可转让标准”接入机构资金。优势在于可验证、可组合、可自动化;局限在于法律与监管边界、资产尽调难度以及与传统金融核心资产之间的鸿沟。
Figure与竞品的核心差异
-
定位与范围 Figure并不是将现有资产“包装”上链,而是将“资产生成→登记→契约→服务→结算→二级流通”整条按揭作业链标准化为开源智能合约,主攻美国房贷这一长周期、重流程的主航道。
-
资产类别对比 Figure直面房贷等核心资产;Centrifuge和Maple以私募信贷、应收账款为主;Ondo聚焦美债/货币基金,更偏向流动性与资产配置场景。
-
合规与接入策略 Figure采取机构友好的策略,嵌入现有金融体系(托管、KYC、服务商对接);而许多DeFi-RWA方案则以社区治理+通证包装为主,与传统金融的耦合度较低。
-
基础设施纵深 Figure尝试端到端重构按揭的一、二级市场堆叠;Ondo等协议主要着力于将现有产品标准化上链与流转,对起源/服务等前端环节介入较浅。
-
技术与可审查性 Figure强调开源、可验证、可审计,像开了一座透明工厂,从进料到出货都能被旁观;而其他RWA协议更像外包代工,你看到成品,但过程需要问好几家厂商。
结论,当竞品仍停留在“数亿至十亿美元级、加密原生或流动性管理”阶段时,Figure几乎是少数试图将“美国房贷”这一核心资产做成链上基础设施的玩家。它是否“独一无二”取决于最终合规与机构采用能否落地,但就资产范围与基础设施深度而言,Figure已与主流DeFi协议划出清晰边界,并与Fannie Mae/Freddie Mac的分工更接近“链上版基础设施”而非单一产品。
简单来说,Figure做的是“修路”而不是“卖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合规与机构采用。
市场规模与前景
底层盘子 & 周期顺风
房贷市场规模
美国住户房贷余额约为13-14万亿美元,对应二级市场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年内发行量达1.1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1.7%),代理机构MBS日均成交额为3451亿美元,交易流量显著恢复。
利率拐点
30年期房贷利率降至6.39%(截至2025年9月12日当周),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启动降息,再融资(refinance)申请量反弹,对房屋净值信贷(HELOC)与重贷形成结构性利好。
年度放款量(MBA预测)
2025年总放款量预计为2.1-2.3万亿美元,相较2024年显著回升。每次利率下调50-100个基点,重贷弹性将进一步放大,带动二级市场的发行与成交。
Figure的实际增速
-
营收表现:Figure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净营收1.91亿美元(同比增长22.4%),同期扭亏为盈,录得净利润2900万美元。
-
放款动能: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过去12个月,Figure房屋净值贷款(包括HELOC)总额约为60亿美元,年增长近30%;其中13亿美元通过Figure Connect平台实现市场化撮合。
-
资本市场验证:2025年6月完成3.55亿美元的链上HELOC证券化(FIGRE 2025-HE3),这是首次获得标普(S&P)各分层至AAA评级的组合,拓宽了机构投资者的参与范围。
-
上市基准:Figure于2025年9月11日在纳斯达克上市,募资7.875亿美元,IPO估值约为52.9亿美元。
效率 → 成本 → 毛利:链上化为何“算得过”
-
结算时间:传统二级市场的流转周期为T+30到60天,而链上标准化与智能合约可以将流程压缩至日内或数日,减少闲置资金与人工操作成本。
-
实际成本节省:官方与案例数据显示,每笔交易可节省数百美元,或超过100个基点的全流程费用,这一规模的节省还可延伸至发行、服务和再融资的自动化。
-
互通红利:当债权受限代币化且通过白名单实现可转让后,可与BUIDL、BENJI、OUSG等链上货币基金形成抵押与短期融资的“资本效率叠加”,将传统“闲置现金”转化为T+0/T+1流动的基金份额,进一步提升毛利率。
估值反推:1年 / 5年情境
-
收入基准:以2025年上半年1.91亿美元推算全年收入为3.8-4.2亿美元,取中位数4亿美元作为基准。
-
股本基准:根据IPO估值52.9亿美元与发行价25美元反推,流通股本约为2.12亿股(未包含未来增发或SBC稀释)。
A) 1年目标(至2026年)营收假设(反映降息回暖 + 市占率提升):
-
Bear:+15% → 4.6亿美元
-
Base:+25% → 5亿美元
-
Bull:+35% → 5.4亿美元
估值方法:以EV/Sales对应周期上行时的FinTech/RWA成长性溢价:
-
Bear:9倍;Base:14倍;Bull:18倍
市值 = PS × 营收;股价 = 市值 / 股本
以2.12亿股推算结果:
-
Bear:41.4亿美元 → $19.5/股
-
Base:70亿美元 → $33.0/股
-
Bull:97.2亿美元 → $45.9/股
若考虑稀释至2.3亿股:Bear $18.0 / Base $30.4 / Bull $42.3。
B) 5年目标(至2030年)营收CAGR假设(链上化渗透×产品扩张):
-
Bear:+15% CAGR → 8.045亿美元
-
Base:+25% CAGR → 12.21亿美元
-
Bull:+35% CAGR → 17.936亿美元
估值方法:成熟阶段以更收敛的EV/Sales(去泡沫):
-
Bear:6倍;Base:8倍;Bull:10倍
以2.12亿股 / 2.3亿股推算结果:
-
Bear:48.3亿美元 → $22.8 / $21.0
-
Base:97.7亿美元 → $46.1 / $42.5
-
Bull:179亿美元 → $84.6 / $78.0
直观解读:降息带来量×链上化带来效率。若Figure能够将“放款起源—服务—证券化—二级流通”实现可审查、可组合的开源合约,并随着机构将BUIDL/BENJI/OUSG纳入抵押生态,其效率→毛利→估值倍数的传导会更加顺畅。反之,若利率黏着、合规与采用放缓,倍数将收敛至低位区间。
本节模型基于营收×EV/Sales,倍数取自同业区间与周期位置的历史分布;未纳入FOMO或叙事驱动的临时性倍数扩张。若未来出现叙事溢价(如媒体关注、资金单边流入、指数或机构被动配置),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倍数上移,而非短期现金流改善,因此不作为基线。
策略落点与风险开关
政策与基础设施的双重顺风
-
政策面更可预期:联邦层级的稳定币天才法案(GENIUS Act)已签署生效,为“受限可转让+KYC白名单”的合规代币化资产奠定了基础;SEC新任主席Paul Atkins的监管基调更倾向“明确规则、可预期执法”,有利于机构在合规范围内采用链上工具。这两项变化使“将既有流程搬上链”从可行性讨论走向制度化落地。
-
机构抵押品互通扩张:BlackRock的BUIDL已被Crypto.com、Deribit接受为交易抵押;Franklin Templeton与DBS/Ripple推出sgBENJI,开放合格投资人在DBS Digital Exchange进行交易、借贷并探索抵押用途。这些里程碑表明“合规基金↔链上抵押”的通道正在成型,为Figure未来的二级流通与资本效率创造了外部条件。
-
叙事位阶重叠:Figure同时拥有Made in USA × RWA × FinTech三重标签;在共和党政府强调在岸金融创新与美元数字化的语境中,它属于政策与产业叙事交集的受益者。
值得期待的“格局”:房地产市场体量固然庞大,但红利已被市场预期,因为这是大家都看得到、看得懂的领域。真正值得期待的是未来是否推出贷款购买其他资产(如比特币),或通过抵押比特币增加贷款额度。
风险:上链不等于免疫大环境的变数
-
房地产的“硬流动性”:取决于司法处置与市场深度;链上能压缩的是作业流程,但无法改变处置周期。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美国完成法拍的平均耗时仍约645天。一旦房市转弱,Figure的加速反而缩短了周转周期,处置现金回笼未必能匹配负债端节奏,这一点传统巨头更具抗风险能力。
-
监管与政策路径依赖:虽然有GENIUS Act奠基,但其他配套法案(如CLARITY Act等)仍在国会推进中;SEC的监管态度虽转向“可预期”,但前任SEC主席的经验告诉我们,官员的语调与重点仍可能随人事与事件摆动,短期波动不可忽视。叙事并非现金流,估值的持续性仍取决于规则细则与采用速度。
-
技术治理与集中度:PoS机制带来高效能,但也伴随质押集中与治理权过度集中的风险;金融级应用需要在“吞吐—去中心化—运维风险”之间取得更稳定的平衡,并通过开源与持续外部审计换取市场信任。
作者自白
我是区块链的老朋友,早期参与并一路见证,也始终相信它。但老实说,平日里除了买卖房产和研究房贷利率,我没接触过房地产相关的股票,这是我的短板。
还有一个偏见我也得坦白,我长期用“四年一轮”的心态看区块链相关市场。上一轮我在Mara / Coinbase / Riot那波上市热潮中逐步获利离场,这段经历让我更加警觉,我每天都在问自己:“这次真的不一样吗?”这种警觉让我躲过了几次剧烈的下行波动,但也可能让我对新事物过于保守。
Figure让我重新思考了很多次。它不是喊币价,也不是“空洞叙事”,而是悄悄重写了金融流程。用户体验像一般银行,如果不深挖,甚至不会发现它的底层是区块链技术。而我喜欢这种“技术隐形、体验正常”的感觉,这意味着市场真的在接受,而不是被教育。因此,我提醒自己,区块链≠加密货币。我应该用“现金流、效率、市场规模”去判断,而不是只用“周期、情绪”去衡量。
我最大的担忧在于前文提到的 SEC 监管态度可能引发的波动。以太币(ETH)近年来因SEC反复的立场变化导致价格表现像坐过山车,甚至“疲软”了很久,几乎错过整轮牛市。所以对于Figure,我倾向于小额试探,关注后续是否出现更有信心的信号。
免责声明:本文提供的信息不是交易建议。BlockWeeks.com不对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所做的任何投资承担责任。我们强烈建议在做出任何投资决策之前进行独立研究或咨询合格的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