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基建是泡沫,还是「抱团买时间」?拆解3万亿美元背后的金融结构

当科技巨头在今年砸下超过3000亿美元建设AI算力、未来三年预期总投入会超过3万亿美元时,一个问题浮现:这是2000年网路泡沫的重演,还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生产力押注?

当科技巨头在今年砸下超过3000亿美元建设AI算力、未来三年预期总投入会超过3万亿美元时,一个问题浮现:这是2000年网路泡沫的重演,还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生产力押注?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泡沫 vs 非泡沫」的二元辩论,答案可能比你想的更复杂、也更精密。我没有能够预知未来的水晶球。但我试着深入拆解这场盛宴底层的金融结构,建构出一套分析框架。

文章较长且多细节,先讲结论:

  • 方向上,我不认为这是大泡沫。但个别环节存在高风险。

  • 更精准地说,现在的 AI 基建像是一场「抱团 + 买时间」的长征。大厂(Microsoft、Google、Meta、Nvidia…等)利用财务工程撬动巨额杠杆,但把主要信用风险外包给专案公司(SPV)与资本市场,将所有参与者的利益紧密绑定。

  • 所谓的「买时间」,是指它们在赌自己的现金流与外部资源的耐心,能否撑到「AI真正提升生产力」那天到来。

  • 如果赌赢,AI将兑现承诺,大厂是最大赢家。如果赌输(AI进展不如预期或成本过高),最先受伤的是提供融资的外部资源。

  • 这不是2008年那种「银行杠杆过度、单点引爆」的泡沫。这是直接融资的巨型实验,由地球上最聪明、现金最充裕的企业主导,用复杂的「表外融资」策略,把风险拆成许多可交易的片段,分散给不同投资人消化。

  • 就算不是泡沫,也不代表所有的AI基建投资都可以得到好的 ROI。

01 理解核心:「抱团」的利益绑定机制

所谓「抱团」,是指这场AI基建将五方利益紧密绑定:

  • 科技巨头(Meta、Microsoft、Google)和它们的大模型合作伙伴(OpenAI、xAI):需要算力,但不想一次性砸钱。

  • 芯片供应商(Nvidia):需要持续的大订单来支撑其估值。

  • 私募基金(Blackstone、Blue Owl、Apollo):需要新资产类别来扩张资产管理规模、收取更多管理费。

  • Neocloud(CoreWeave、Nebius)以及混合型云端服务提供商(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提供基建与算力,但同时需要大厂长约来撬动融资。

  • 机构投资人(养老基金、主权基金、传统基金像是 BlackRock):需要高于公债的稳定收益。

AI 基建是泡沫,还是「抱团买时间」?拆解3万亿美元背后的金融结构

而这五方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例如:

  • Nvidia 给 CoreWeave 优先供货,同时投资其股权

  • Microsoft 给 CoreWeave 长约,同时协助其融资

  • Blackstone 提供债务融资,同时从养老基金募资

  • Meta与 Blue Owl 共同成立 SPV,共担风险

  • OpenAI 与其他大模型厂商持续拉高模型参数、推理能力和训练规模的标准,等于不断提高整体产业的算力需求门槛。特别是在与 Microsoft 的深度绑定下,这种「技术外包、压力内化」的合作结构,让 OpenAI 虽不出钱却成为加速全球资本支出竞赛的点火者。它不是出资方,却是推动全场杠杆加码的实际策展人。

没有人能独善其身,这就是「抱团」的本质。

02 资本的架构 — 谁在出钱?钱又流向了谁?

要理解整体架构,我们可以先从下面那张资金流向图说起。

AI 基建是泡沫,还是「抱团买时间」?拆解3万亿美元背后的金融结构

科技巨头需要天文数字的算力,有两条路:

  1. 自建资料中心:这是传统模式。优点是完全掌控,缺点是建设缓慢,且所有资本支出和风险都压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

  2. 寻求外部供应:巨头们并不是简单地去租用伺服器,而是催生了两种核心的「外部供应商」模式。这是当下的新趋势,也是我们分析的重点。

第一种是 SPV (Special Purpose Vehicle) / 特殊目的实体,这是一种纯粹的金融工具。你可以将其想象成一个专门为「单一项目、单一客户」成立的特殊实体。

  • 商业模式:例如Meta想盖资料中心,但不想一次出一大笔钱,就与资产管理公司合组SPV。 SPV唯一任务是建造并营运这座专属于Meta的中心。投资人拿到的是以租金现金流为底的高品质债权(公司债+专案融资的混种)。

  • 客户类型:极端单一,通常只有一个(例如Meta)。

  • 风险程度:生死完全系于单一客户信用。

第二种是 Neocloud (如 CoreWeave, Lambda, Nebius),这是独立营运公司(Operating Company, OpCo),有自己的营运策略与完全的决策权。

  • 商业模式:举例来说 CoreWeave 自筹资金(股权和债权)购买大量GPU,转租给多个客户,签「保底/预留」合约。灵活但股权价值波动大。

  • 客户类型:理论上多元,实际早期高度依赖大厂(例如 Microsoft 对 CoreWeave 的早期支持)。由于规模较小,不像SPV背靠单一富爸爸,Neocloud 对上游供应商(Nvidia)的依存度更高。

  • 风险程度:风险分散到多客户,但营运能力、技术、股权价值都影响存亡。

尽管在法律和营运结构上截然不同,但两者的商业本质殊途同归:都是巨头的「算力外部供应商」,将巨额GPU采购和资料中心建设从巨头资产负债表上「移出」。

那么这些 SPV 和 Neoclouds 的钱从哪里来?

答案不是传统的银行,而是私募信贷基金(Private Credit Funds)。为什么?

这是因为2008年后,《巴塞尔协定III》对银行资本适足率要求严苛。银行承担这种高风险、高集中度、长天期的巨额贷款,需提列的准备金高到不符成本。

银行「不能做」、「不敢做」的生意,创造了巨大真空。 Apollo、Blue Owl、Blackstone这些私募巨头填补了空缺——它们不受银行法规限制,能提供更灵活、更快速、但利率也更高的融资。以专案租金或GPU/设备与长约做担保。

对它们而言,这是极具吸引力的大饼 – 许多有传统基建融资经验,而这主题足以让管理资产规模成长数倍,管理费和附带权益 (Carried Interest) 大增。

那这些私募信贷基金的钱,最终又是从哪里来的?

答案是机构投资人(LPs),例如养老基金(Pension Funds)、主权财富基金、保险公司,甚至是一般投资人(例如透过BlackRock发行的私募信贷ETF – 里面就有 Meta 项目下的 144A 私募债 Beignet Investor LLC 144A 6.581% 05/30/2049)

风险链的传导路径于是确立:

(最终风险承担者)养老基金/ETF投资人/主权基金 → (中介机构)私募信贷基金 → (融资实体) SPV 或 Neocloud (如 CoreWeave) → (最终使用者) 科技巨头 (如 Meta)

03 SPV 实例分析 — Meta 的 Hyperion

要理解SPV模式,Meta的「Hyperion」计划是一个绝佳案例(足够多公开资讯):

AI 基建是泡沫,还是「抱团买时间」?拆解3万亿美元背后的金融结构

  • 结构/股权:Meta与Blue Owl管理基金组JV(Beignet Investor LLC)。 Meta 20%股权、Blue Owl 80%。以SPV 144A结构发债。 JV盖资产、Meta长约承租。施工期资本支出在JV,融资租赁开始后资产逐渐转至Meta资产负债表上。

  • 规模:约 273 亿美元债(144A 私募债)+约 25 亿美元股权,为美国史上最大宗单笔公司债/私募信贷式专案融资之一。而到期日是2049 年,这种长天期摊还结构,本质是「先把最难的时间风险锁住」。

  • 利率/评级:债务获 S&P A+ 评级(高评级让保险业者可以配置),票面利率约6.58%。

  • 投资人结构:PIMCO认购180亿;BlackRock旗下ETF合计逾30亿。对这群投资人来说,这是极具吸引力的高品质稳定收益。

  • 现金流与租约:Blue Owl 看上的不是可能贬值的 GPU(我认为现在市场中有些人担心 GPU 的折旧年限假设太长是放错重点,因为 GPU 只是硬体部分,而 AI 的整体价值在于硬体+模型,旧款硬体的价格因迭代而跌价,不代表最终 AI 模式应用的价值也跟着下跌),而是 Meta 长期租约支撑的 SPV 现金流(从 2029 年起)。建设期资金还预配在美国公债降低风险。这结构融合了公司债流动性与专案融资保护条款,同时是 144A-for-life(投资人圈子受限)。

那为什么这种架构的短期风险极低?

AI 基建是泡沫,还是「抱团买时间」?拆解3万亿美元背后的金融结构

这是因为在这种结构下,Hyperion 任务单纯:左手收 Meta 租金,右手付 Blue Owl 利息。只要 Meta 不倒(可预见未来机率极低),现金流就稳如磐石。不需担心 AI 需求波动、GPU 跌价。

这个 25 年的超长天期、按租金摊还的债权结构,只要租金稳定进来、利息正常支付,就锁住了所有近期的再融资风险。这就是「买时间」的精髓(让AI应用创造出来的价值慢慢追上财务结构)。

同时 Meta 用自己的信用与强大现金流,换取绕过传统资本支出的巨额长期融资。尽管现代会计准则(IFRS 16)下,长期租约最终仍以「租赁负债」上表,但优点在于:前期建设期数十亿美元的资本支出压力,以及相关建设风险与融资业务,都先转嫁给 SPV。

把一次性巨额资本支出,转化为未来 25 年分期摊还的租赁费用,极大优化现金流。然后赌这些 AI 投资能否在10-20年产生足够经济效益支付本息(以债券 6.58% 的票面利率来看,考虑营运费用,以 EBITDA 计算的 ROI 至少要在 9-10% 才能让股权持有者得到还不错的报酬率)。

04 Neocloud 的缓冲垫 — OpCo 的股权风险

如果说SPV模式是「信用转移」,那么 CoreWeave、Nebius 这类 Neocloud 模式,就是「风险进一步分层」。

AI 基建是泡沫,还是「抱团买时间」?拆解3万亿美元背后的金融结构

以 CoreWeave 为例,资本结构远比 SPV 复杂。多轮股权与债权融资,投资方包括Nvidia、VC、成长基金和私募债权基金,形成清晰的风险缓冲序列。

假设AI需求不如预期,或新竞争者出现,CoreWeave 收入大降、付不出高额利息,会怎么样:

  • 第一步是股权价值蒸发:CoreWeave 股价暴跌。这是「股权缓冲垫」——最先吸收冲击。公司可能被迫折价融资,原股东权益大幅稀释,甚至血本无归。相比之下 SPV 的股权缓冲垫更薄,因无法直接在公开市场融资。

  • 第二步是债权人受损:只有股权完全「烧光」后,CoreWeave 仍无法偿债,才轮到Blackstone 这些私募债权人承受损失。但这些基金放款时,通常要求极好的抵押品(最新GPU)和严格还款优先权。

CoreWeave 和 Nebius 都采「先确定长约,再拿长约融资」,在资本市场再融资快速扩张。这个结构的精妙之处在于,大厂客户可以达到更好资金运用效率,不出资就用未来采购长约撬动更多资本开支,风险传染到整个金融体系的机率有限。

反之 Neocloud 股东需注意,自己坐的是这场赌局里最颠簸、但也最刺激的位子。他们赌的是高速成长,还要祈祷管理层的财务操作(债务展期、股权增发)近乎完美无瑕,另外还要留意债务到期结构、质押范围、合约续签窗口与客户集中度,才能更好衡量股权风险报酬比。

我们也可以试想一下如果真的 AI 需求成长较慢的时候,谁会是边际上最容易被抛弃的产能? SPV 还是 Neocloud?为什么?

05 Oracle Cloud:非典型云端玩家的逆袭

当大家都在关注CoreWeave和三大云端巨头时,一匹出乎意料的「云端黑马」也在悄悄崛起:Oracle Cloud

它不属于Neocloud,也不是三大科技巨头的一线阵营,却靠着高度弹性的架构设计与Nvidia 深度合作,抢下了 Cohere、xAI,甚至 OpenAI 一部分运算负载的合约。

特别是当 Neocloud 的杠杆逐渐吃紧、传统云端空间不足时,Oracle 以「中立」与「可替代」的定位,成为第二波AI算力供应链的重要缓冲层。

它的存在也让我们看到,这场算力争夺战并非只有三强对决,还有像 Oracle 这种非典型但极具战略意义的供应商正悄悄抢位。

但别忘了,这场游戏的牌桌并不只在矽谷,而是延伸到整个全球金融市场。

众人觊觎的政府「隐性担保」

最后,在这场由科技巨头和私募金融主导的牌局中,还有一张潜在「王牌」- 政府。虽然OpenAI最近公开说「没有也不希望」政府为资料中心提供贷款担保,与政府讨论的是芯片厂潜在担保而非资料中心。但我认为他们(或类似参与者)原始计划中,一定包含「把政府拉进来抱团」的选项。

怎么说?若AI基建规模大到连私募债权都无法承担,唯一出路就是升级为国力之争。一旦AI领导地位被定义为「国家安全」或「21世纪登月竞赛」,政府介入就顺理成章。

这种介入最有效方式不是直接出钱,而是提供「担保」。这种做法能带来一个决定性的好处:大幅降低融资成本。

年纪跟我差不多的投资人,应该都还记得 Freddie Mac (房地美)/Fannie Mae (房利美)。这两家「政府赞助企业」(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s;GSEs)并非美国政府正式部门,但市场普遍相信它们有「隐性政府担保」。

它们从银行购买房贷,包装成MBS并担保,在公开市场出售后重新将资本导向房贷市场,增加可供放贷资金。也就是它们的存在,让2008年的金融海啸影响范围更大。

想象一下,若未来出现「国家AI算力公司」,由政府提供隐性担保。它发行的债券将被视为准主权债,利率无限接近美国国债。

这将彻底改变前面提到的「买时间等生产力上升」:

  • 融资成本极低:借贷成本越低,对「AI生产力提升速度」要求越低。

  • 时间无限延长:更重要的是,能用极低成本不断展期(Roll over),等于买到近乎无限时间。

换句话说,这做法让赌局直接「爆掉」机率大降。但一旦爆掉,影响范围可能扩大数十倍

06 万亿美元的赌注 — 真正关键的「生产力」

前述所有的金融结构 – SPV、Neocloud、私募债权 – 无论多么精巧,都只是在回答「如何付钱」这个问题。

而究竟AI基建会不会成泡沫,最根本问题是:「AI是否真能增加生产力?」以及「速度有多快?」

所有长达10年、15年的融资安排,本质都在「买时间」。金融工程给巨头一段喘息期,不需立刻见效。但买时间是有代价的:Blue Owl 和 Blackstone 的投资人(养老基金、主权基金、ETF持有者)需要的是稳定的利息回报,Neocloud 的股权投资人需要的是数倍的估值增长。

这些融资方的「期望回报率」,就是AI生产力必须跨过的门槛。如果AI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其速度无法覆盖高昂融资成本,这精巧结构就会从最脆弱处开始崩塌(「股权缓冲垫」)。

因此未来几年,要特别关注以下两个面向:

  • 各领域「应用解决方案」的推出速度:光有强大模型(LLM)不够。需要看到真正能让企业掏钱的「软体」和「服务」。需要这类应用大规模普及,产生的现金流大到足以偿还巨额基建成本的本息。

  • 外部限制的制约:AI资料中心是吃电怪兽。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电力来支撑指数级增长的算力需求?电网的升级速度是否跟得上? Nvidia 的 GPU 和其他硬体的供应是否会碰到瓶颈,使其「慢于」金融契约所要求的时间表?供给侧风险可能让所有「买来的时间」被熬干。

简而言之,这是一场金融(融资成本)与物理(电力、硬体)和商业(应用落地)之间的赛跑。

我们也可以用量化的方式,大略的估计究竟AI需要带来多大的生产力提升才能避免泡沫:

  • 根据 Morgan Stanley 的预估,这一轮AI投资累积到2028年应该可以达到3万亿美元。

  • 前述 Meta 的 SPV 发债成本大约在 6-7%,而根据 Fortune 的报导,CoreWeave 目前的平均债务利率是 9% 左右。假设产业大多数的私募债权要求回报为 7–8%、股债比 3:7,换算回来这些AI基建的 ROI (以 EBITDA 与总资本开支计算)需要在 12-13% 才能让股权收益率达到20%以上。

  • 所以所需 EBITDA = 3 万亿 × 12% = 3,600 亿美元;若按 EBITDA 利润率 65% 计算,对应营收约为 5,500 亿美元;

  • 以美国名义 GDP 约 29 万亿估算,等同约 1.9% GDP 的新增产出需要由 AI 赋能长期支撑。

这个门槛不低,但并非天方夜谭 (2025年全球云端产业总收入大约为 4000 亿美元,换句话说,我们得至少看到AI赋能再造一到两个云端产业)。关键在应用变现速度与物理瓶颈能否同步打通。

风险情境压力测试:当「时间」不够用时?

前述所有的金融结构,都是在赌生产力能跑赢融资成本。让我用两个压力测试,模拟AI生产力实现速度不如预期时的连锁反应:

第一种情况,我们假设AI 生产力「缓慢」实现(例如 15 年才实现规模化,但许多融资也许是 10 年期):

  • Neocloud 最先倒下:CoreWeave 这类高杠杆的独立营运商,因收入无法覆盖高额利息,其「股权缓冲垫」被烧光,引发债务违约或折价重组。

  • SPV 面临展期风险:Hyperion 这类SPV债务到期时,Meta 必须决定是否用更高利率(市场已目睹Neocloud失败)再融资,侵蚀核心业务利润。

  • 私募信贷基金 LPs 蒙受巨大损失,科技股估值大幅下修。这是一次「昂贵的失败」,但不会引发系统性崩盘。

第二种情况,我们假设AI 生产力被「证伪」了(技术进展停滞或是成本无法降低并规模化):

  • 科技巨头可能选择「策略性违约」:这是最糟的状况。 Meta等巨头可能判断「继续付租金」是无底洞,进而选择强行中止租约、迫使 SPV 债务重组。

  • SPV 债券崩盘:Hyperion这类被视为 A+ 级的债券,其信用将瞬间与Meta脱钩,价格崩跌。

  • 它可能彻底摧毁私募信贷「基建融资」市场,并极有机会透过前述的连动性,引发金融市场的信心危机。

这些测试的目的是将模糊的「是否是泡沫」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情境分析。

07 风险温度计:给投资人的实务观测清单

而对于市场信心的变化,我自己会持续盯五件事,作为风险温度计:

  • AI 项目生产力的实现速度:包含大模型厂商预期收入的加速或减速(线性增长还是指数性增长)、不同AI产品与项目应用情况。

  • Neocloud 公司股价、债券殖利率、公告:包含大订单、违约/修约、债务再融资(某些私募债在2030年左右会到期,需要特别关注)、增资节奏。

  • SPV 债的二级价格/利差:像 Hyperion 这类144A 私募债是否维持高于面额、交易是否活络,ETF 持仓是否增加。

  • 长约条款的品质改变:take-or-pay 比例、最短保留年限、客户集中度、价格调整机制(电价/利率/定价对通膨的调整)。

  • 电力进度及可能的技术创新:作为最可能变成瓶颈的外部因素,需要关注变电、输配与电价机制的政策讯号。还有是否有新的技术可以大幅降低用电量。

为何这不是2008年的翻版?

有些人可能会用类似2008年的泡沫来类比。我认为这种做法可能产生误判:

第一点在于核心资产的本质不同:AI vs. 房屋

2008次贷危机核心资产是「房屋」。房屋本身不会有生产力贡献(租金收益增长极慢)。当房价脱离居民收入基本面,且被层层打包成复杂金融衍生品,泡沫破裂只是时间问题。

而AI的核心资产是「算力」。算力是数位时代的「生产工具」。只要你相信AI高机率在未来某时点,能实质性增加全社会生产力(软体开发、药物研发、客户服务、内容创作),就不用太担心。这是对未来生产力的「预支」。它有真实基本面作锚点,只是尚未完全兑现。

第二点在于金融结构的关键节点不同:直接融资 vs. 银行

2008泡沫藉由关键节点(银行)大幅扩散。风险透过「银行间接融资」传播。一家银行倒闭(如雷曼),引发对所有银行信任危机,导致银行间市场冻结,最终引爆波及所有人的系统性金融危机(含流动性危机)。

而现在AI基建融资结构以「直接融资」为主。若AI生产力被证伪,CoreWeave倒闭,Blackstone 75亿美元债务违约,这将是Blackstone投资人(养老基金)的巨损。

2008后银行体系确实更强健,但我们不能过度简化,认为风险能完全「围堵」在私募市场。例如私募信贷基金本身也可能用银行杠杆放大回报。若AI投资普遍失败,这些基金巨亏仍可能透过两种路径外溢:

  1. 杠杆违约:基金对银行的杠杆融资违约,将风险回传给银行体系。

  2. LPs 冲击: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因投资巨亏导致资产负债表恶化,引发它们在公开市场抛售其他资产,触发连锁反应。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这不是2008那种单点引爆、全面冻结的银行间流动性危机。」最糟状况将是「昂贵的失败」,传染性较低、速度较慢。但鉴于私募市场不透明性,我们对这种新型态慢速传染风险,仍须高度警惕。

给投资人的启示:你在这个系统的哪一层?

让我们再次回到最初的问题:AI基础建设是泡沫吗?

泡沫的形成和爆破来自于预期效益与实际结果的巨大落差。我认为大方向上不是泡沫,更像精密的高杠杆金融布局。但从风险面看,除了某些环节需特别注意,对小规模泡沫可能带来的「负财富效应」,也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投资人来说,在这场数兆美元的AI基建竞赛里,你必须知道持有不同标的时赌的是什么:

  • 科技巨头股票:你赌的是 AI 生产力能跑赢融资成本

  • 私募信贷:你赚的是稳定利息,但承担「时间可能不够用」的风险。

  • Neocloud 股权:你是最高风险、最高报酬的第一缓冲垫。

在这场游戏里,位置决定一切。理解这一连串的金融结构,就是找到你自己位置的第一步。而看懂谁在「策展」这场秀,则是判断这场游戏何时结束的关键。

免责声明:本文提供的信息不是交易建议。BlockWeeks.com不对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所做的任何投资承担责任。我们强烈建议在做出任何投资决策之前进行独立研究或咨询合格的专业人士。

Like (0)
blco的头像blco作者
Previous 2小时前
Next 1小时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SHAR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