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菠菜菠菜
最近行业内关于以太坊Fud的事情大家讨论的沸沸扬扬,前段时间剑哥@jason_chen998 、Haotian老师@tmel0211 和NingNing老师@ningning 发起了一场长达三小时关于《以太坊到底怎么了》的Space讨论,菠菜全场参与,听到了许多非常精彩的观点,从以太坊和Layer2之间的博弈关系,到意识形态、组织结构、历史教训的角度全面学习了解了目前以太坊和行业面临的困境,感受到了大家对于以太坊”爱之深,责之切“的心情。
在Space期间,其实我内心已经酝酿了一些想法,但是又十分犹豫,因为知道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Web3 Native的观点有明显分歧,怕被喷(深知行业氛围乌烟瘴气),所以全程并没有发表言论,但是事后还是决定站出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尝试从大家老生常谈的应用层面为大家提供一个观察当下以太坊乃至整个行业所面临挑战的新视角。尽管这种观点可能不够主流,但我相信,只有通过理性且坦诚的讨论,才能推动行业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本文并非FUD以太坊和行业,不想挑起任何对立,仅仅是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供大家批判和思考,如果你不认同我的观点,一笑便是,勿喷,谢谢! 文章较长,菠菜整理了一个AI总结给不想读长文的小伙伴。
背景
在讲观点之前,先介绍一下菠菜目前的工作背景,许多关注菠菜的小伙伴应该也有注意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菠菜的输出频率降低了许多,对于行业也很少发表观点了。
这是因为过去一年的时间里,菠菜作为新加坡初创FinTech公司Ample FinTech的创始成员,深度参与了与三个国家央行关于通证化、跨境支付的项目合作中,这段经历也让我的思维模式和注意力不再局限于纯Web3圈子,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全球央行以及传统金融机构的战略动向。
期间菠菜开始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来自于传统势力发表的区块链和通证化相关的研报和论文,了解他们正在做的项目,同时也保持推特上关注行业动向以及与朋友交流了解Web3行业的发展动向,通过同时关注Web3圈子和传统金融体系的应用发展脉络,我得以在两个维度之间建立起更全面的认知框架,这也让我对行业未来的理解有了不同的视角。
割裂的平行世界
正是这种同时处于两个不同世界的双重视角,让我越发明显地感知到两个领域的氛围和发展路径的割裂。在Web3世界里,大家都在吐槽的现状是:越来越多的技术基础设施在出现,越来越多的新概念、新术语层出不穷,刻意制造复杂性并提高了理解门槛,最终目的大多数都是面向Vitalik和交易所创业,在TGE之后就几乎沦为“鬼城”,至于有没有真实使用价值,又有谁真的在乎呢?
而近期大家的讨论焦点也转向了对Vitalik和以太坊基金会的质疑。越来越多的声音在抱怨:Vitalik与基金会似乎过于沉迷于”技术论道”和”理想追求”,投入大量精力钻研技术细节,却对用户的实际需求和商业化探索显得兴致寥寥。这种倾向引发了行业内的普遍担忧。
而在这场Space中,孟岩老师 @myanTokenGeek 借鉴互联网发展的历史经验,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脱C、疏离市场的发展路径是难以持续的。如果以太坊继续保持这种”技术至上”的发展取向,那么大家的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然而,当我们将视野投向Crypto圈外,却发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传统金融势力与各国政府对Web3技术的态度正在发生显著转变。他们不仅将区块链和通证化视为现有支付与金融体系的重要升级契机,更积极主动地探索转型之路。这种转变固然源于对新技术的认可,但更深层的动因或许是感受到了Web3技术对既有格局带来的冲击与威胁。
而在2024年,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出现了,被誉为”央行的央行”的国际清算银行(BIS)正式提出了”Finternet”(金融互联网)的概念。
这一举措意义深远——它将通证化和区块链技术定位为人类金融货币体系的下一代范式,瞬间在传统金融界引发轩然大波,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这不仅仅是一个新概念的提出,更是传统金融界对区块链和通证化技术的一次重要背书。其影响迅速扩散:全球各大金融机构和各国央行纷纷加快步伐,在通证化基础设施建设、资产数字化以及支付应用落地等方面展开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探索。
在这一系列重大举措的背后,绝非国际清算银行一时兴起的仓促决定,而是基于多年深入研究后的战略抉择。菠菜花了大量时间追溯和研究国际清算银行的决策轨迹,发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脉络:早在2018年,该机构就开始系统性地研究Web3技术,并陆续发表了数十篇极具专业深度的研究论文。
2019年,国际清算银行更是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成立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系统性地开展区块链和通证化相关的实验项目。这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最终让他们认识到了一个重要事实:区块链技术和通证化革新背后,蕴含着足以重塑全球金融格局的巨大潜力。
在国际清算银行的诸多实验项目中,最具标志性的当属mBridge——这个由其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联合中国央行、香港金管局、泰金央行和阿联酋央行于2019年共同发起的CBDC跨境支付桥。从技术架构来看,mBridge本质上是一个基于EVM的公共许可链,由各参与国央行作为节点运营,支持各国央行数字货币(CBDC)在链上直接进行跨境结算。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的转折。在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下,特别是俄乌冲突爆发后,这个最初旨在提升跨境支付效率的项目,意外成为了金砖国家规避SWIFT国际制裁的重要工具。
这一局面的出现迫使国际清算银行在此阶段选择退出mBridge项目。而近期,俄罗斯更是以此为基础,正式推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BRICS Pay国际支付结算系统,将区块链技术推向了地缘政治博弈的前沿。
国际清算银行的另一项重大举措是启动了区块链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公私合作项目——Project Agora。这个项目汇聚了空前的参与阵容:七大主要央行(美联储、代表欧盟的法国央行、日本央行、韩国央行、墨西哥央行、瑞士央行、英格兰央行),以及包括SWIFT、VISA、MasterCard、汇丰银行在内的40多家全球金融巨头。
如此大规模的跨国协作,其目标出奇地明确:利用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在维护现有金融秩序的前提下,构建一个全球统一的账本体系,从而优化现有的金融货币体系。这一举措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势头已不可阻挡,传统金融势力已经从观望转向全面拥抱,并积极推动其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
而反观Web3行业,虽然天天高喊着Mass Adoption的口号,实际却热衷于炒作meme币,沉醉于短期的注意力经济。这种鲜明的对比,不禁让人深思:当传统金融机构正在以实际行动推动区块链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时,Web3行业是否也应该重新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
Mass Adoption:Casino or Application?
在这种割裂的发展态势下,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什么才是真正意义的Mass Adoption?” 虽然这个词频繁出现在Web3行业的讨论中,但似乎每个人对它的理解都存在显著差异。
回顾过去几年Web3领域所谓的”爆款项目”,一个耐人寻味的规律浮现出来:那些号称实现”Mass Adoption”的项目,本质上都是披着创新外衣的投机游戏。无论是层出不穷的MEME币,还是打着GameFi旗号的”P2E”模式(比如风靡一时的跑鞋项目),又或是标榜社交创新的SocialFi(如http://Friend.tech),细究其本质,都不过是经过精心包装的”数字赌场”。这些项目虽然在短期内吸引了大量用户涌入,但它们并非在真正解决用户的实际需求和痛点。
如果说让越来越多的人进来参与投机炒作,拉高币价是Mass Adoption的话,那么这种“Adoption”仅仅只是一场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零和游戏,其不可持续性是显而易见的。
菠菜亲眼目睹了太多圈外朋友踏入币圈后血本无归的案例,能够真正获利的凤毛麟角。这一现象也在最近的数据中得到了印证:近期一位链上数据分析师的研究显示,在http://pump.fun平台上,仅有3%的用户盈利超过1000美元,而这冰冷的数字背后,折射出炒币获利实为极少数人的游戏。
更令人忧虑的是,整个行业俨然成为了黑客、钓鱼和诈骗的温床,时不时的就能在推特上看见某巨鲸被Permit钓鱼损失惨重的信息。更别说普通散户了,根据FBI最新报告,仅2023年,美国民众就在加密货币领域蒙受了超过56亿美元的诈骗损失,并且60岁以上年龄的受害者居然占总人数的50%,许多普通投资人的利益在这个“黑暗森林”根本无法得到保障。
而投机和越来越严重的黑客行为使得行业环境日益恶化,这不禁让我们深思:我们是否在追逐一个错误的”Mass Adoption”方向?在狂热的投机氛围中,我们是否忽视了真正可持续的价值创造?
需要明确的是,我并非要全盘否定Web3的投机属性。毕竟,绝大多数参与者进入这个领域的初衷都是为了获得投资回报,这种逐利动机本身无可厚非,投机属性也将持续存在。然而,Web3不应该,也不能仅仅止步于做一个全球大赌场。它需要发展出真正具有可持续性和实际价值的应用场景。
而其中支付和金融无疑是Web3技术最具落地潜力的应用领域。这一点已经得到了来自传统金融势力、国家政府和市场层面的共识:我们看到传统金融势力正在大规模探索各类创新应用,包括支付系统革新、现实世界资产通证化(RWA)、DeFi与传统金融的融合,以及新兴的PayFi概念。这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清晰地指向了当前市场最迫切的需求所在。
菠菜个人愚见,对于以太坊或者行业来说,核心问题可能不在于技术方向是否正确,而在于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有价值的应用。当我们过分关注技术革新,却忽视了市场需求;当我们热衷于制造概念,却远离了真实场景,这样的发展方向真的是正确的吗?
这种思考引发了一个更深层的忧虑: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会不会我们曾经立志要颠覆的传统金融体系或SWIFT网络,反而成为推动区块链真正大规模采用的主力军?更进一步说,是否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传统金融势力和政府主导的公共许可区块链系统主导了绝大多数实际应用场景,而公链则可能被边缘化为小众的”投机乐园”?
当Web3行业的目光仍聚焦在Solana等以太坊”挑战者”身上时,似乎没有人把目光关注到传统金融势力也已经吹响了进军号角。面对这场巨变,是否对于以太坊或者整个行业来说,我们要思考的不仅是当前的发展策略,还有如何未来行业逐渐合规化的浪潮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和价值主张?这或许才是行业面临的真正考验。
在观察到这些趋势后,我对行业真正健康、可持续的Mass Adoption之路有了以下思考:
首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
无论基础设施还是应用,我们都应该立足于现实需求,着力解决真实痛点,例如全球仍有许多老百姓、中小微企业都难以访问金融服务;例如企业使用区块链的隐私问题等等。技术创新的价值,终究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体现。
其次是降低使用门槛:
技术的终极目标是服务用户,而非制造障碍。当前Web3世界中层出不穷的术语和复杂概念,某种程度上反而阻碍了真正的普及。我们需要让技术变得更加平易近人,例如利用(Based Chain Abstraction)链抽象技术来解决用户体验层面的问题。
第三是创造持续价值:
行业的良好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之上,而不能过度依赖投机炒作。只有真正创造价值的项目,才能在市场的考验中长期存活,例如Web3支付、PayFi和RWA等等。
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应用才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实际应用作为基础,再多的基础设施、再先进的技术,终究只是空中楼阁。
Web3应用Mass Adoption拐点已来
纵观历史,区块链与现实世界的结合尝试从未间断,但往往因时机未到、监管限制或技术瓶颈等多重因素而未能真正落地。然而,当下的形势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转机:技术基础设施日趋成熟,传统金融势力开始积极拥抱创新并探索实际应用,同时,全球各国的监管框架也在逐步完善。这些迹象都在预示着,未来几年很可能成为Web3应用迈向大规模采纳的关键转折点。
在这个重要节点上,监管合规既是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具潜力的机遇。越来越多的信号表明,Web3行业正在从最初的”蛮荒时代”逐渐迈入一个”合规新纪元”。这个转变不仅意味着更规范的市场环境,更预示着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开端。
这种转变的信号体现在多个层面:
1.监管框架日趋完善
– 香港推出全面的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VASP)监管制度
– 欧盟MiCA法案的正式实施
– 美国FIT21法案2024年在众议院通过
– 日本修订《资金决济法》,为加密资产提供明确定义
2.传统金融机构的规范化参与
– BlackRock等大型资管机构推出比特币、以太坊 ETF
– 传统银行开始为加密企业提供托管服务并推出通证化银行存款
– 主流支付公司推出合规稳定币
– 投资银行设立数字资产交易部门
3.基础设施的合规化升级
– 更多交易所主动申请合规牌照
– KYC/AML解决方案的广泛应用
– 合规性稳定币的崛起
– 隐私计算技术在合规场景中的应用
– 央行级区块链的推出(CBDC货币桥mBridge,新加坡Global Layer 1, 国际清算银行Project Agora等)
4.Web3的监管压力以及项目合规化转型
– 最大去中心化稳定币项目MakerDAO转型Sky拥抱合规
– FBI钓鱼执法MeMe项目做市商
– DeFi项目纷纷开始引入KYC/AML机制
在这种趋势下,我们正在看到:
– 更多传统金融机构通过收购或合作方式进军Web3领域
– 传统金融势力通过BTC ETF不断掌控比特币的价格话语权
– 新一代合规化的Web3应用快速崛起
– 整个行业在监管压力下逐步建立秩序,一夜暴富的机会将不断减少
– 稳定币的应用场景从投机转向国际贸易等实质性用途
毫无疑问,区块链技术的未来主战场将聚焦于几个关键领域:支付系统创新、实物资产通证化(RWA)、新兴的PayFi概念,以及DeFi与传统金融(CeFi)的深度融合。而这个现实带来了一个不可回避的命题:如果行业要在真实应用层面实现突破性发展,就必须直面与监管机构和传统金融机构的互动。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发展的必经之路。
现实情况是,监管始终处于行业生态的顶端。这不仅是一个客观事实,更是过去十多年加密行业发展历程中反复验证的铁律。每一次重大的行业转折,几乎都与监管政策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几个根本性问题:是选择拥抱监管,寻求与现有金融体系的共生之路,还是固守”去中心化”理念,继续在监管灰色地带徘徊?是追求一个纯粹”赌场”式的Mass Adoption,重复过去十年投机驱动的老路,还是致力于创造真实、可持续的价值,真正实现区块链技术的革新潜力?
而当前,以太坊生态面临着一个显著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是不断堆叠的基础设施和层出不穷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却是相对滞后的应用生态发展。在这种反差之下,以太坊正面临着双重挑战:既要应对来自Solana等新锐公链在性能和用户体验方面的强劲攻势,更要警惕传统金融势力正在布局的合规公共许可链在实际应用市场上的蚕食。
更棘手的是,以太坊还要同时应对来自两个方向的竞争压力:一边是Solana等公链凭借其性能优势,正在meme市场上攫取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和用户注意力;另一边则是传统金融机构主导的公共许可链,正依托其天然的合规优势和庞大的用户基础,在支付、资产通证化等实际应用场景中逐步布局,未来极可能在这些关键领域占据先发优势。
如何在这种双重夹击之下寻求突破,在保持技术创新的同时不失市场竞争力,这些都是以太坊在谋求破局时必须正面应对的关键挑战。
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视角,抛砖引玉,希望能激发行业内更多建设性的思考和讨论。作为行业参与者,我们都应该为推动Web3朝着更健康、更有价值的方向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由于个人认知局限,欢迎大家展开友善讨论,共同探讨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另外,我自己也炒币,也想赚钱,土狗玩家和去中心化信徒勿喷,我的观点只是觉得行业不应该只有投机炒作,还要有一些正向的东西。
免责声明:本文提供的信息不是交易建议。BlockWeeks.com不对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所做的任何投资承担责任。我们强烈建议在做出任何投资决策之前进行独立研究或咨询合格的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