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牛小静律师
最近,一个售价109美元(约760元)的“矿机插座”在Web3圈子里炸了锅。它自称插上就能“挖矿”,引得大量用户抢购,甚至还有人开始组团推广。据说智能电池可以预购,价格4000-11500刀之间不等。

但蹊跷的是:
项目方从头到尾都没有发行代币。
这意味着:
你插上电、连上网,可能除了烧电费,啥也得不到。
于是你花了钱,收到一块塑料壳子。法律上商品已经交付,项目方拍拍屁股说:我可从没承诺你赚钱。
用户傻眼:不是说好了挖矿吗?我图什么?
这不是诈骗,但比诈骗更“恶心”
它没有承诺收益、没有说“保本高返”、没有推币种,但却精准拿捏住了Web3散户的投机心理 + 技术盲区 + FOMO情绪。
这款插座,把“挖矿”做成了一种营销话术。
本质上,它测出了Web3用户对“新概念”的接受度、信任度,甚至非理性程度。
插座无罪,盲信有错。这不是科技创新,而是人性收割机。
它背后的逻辑,来自一个热门赛道:Depin
Depin(Decentralize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s),即去中心化物理基础设施网络。
简单说:
让用户部署现实中的设备(如热点、充电桩、插座等),接入区块链网络,为系统贡献服务并获取代币激励。
听起来很Web3,但问题在于——很多项目都在拿Depin当幌子。
这个赛道确实有前景,但也充满陷阱。下面这6点,就是Depin领域里最容易踩的坑:
6大“陷阱式创新”,你中招了吗?
① 商业模式模糊不清
打着“基础设施挖矿”旗号,但:
-
谁来用数据?
-
服务谁?
-
没币怎么激励?
连项目方都讲不清商业逻辑,用户凭什么买单?
② 没币 or 币烂 = 白忙一场
-
没币?自嗨型挖矿。
-
币价暴跌?收益还不如你交的电费。
很多项目早期高激励,后期“奖励断崖式下滑”,节点跑光,设备成摆设。
③ 插座是塑料的,“梦想”才是真的贵
109美元的插座,实用价值几何?
买的人图的不是用电效率,而是幻想——“我是不是又抢到早期红利了?”
梦醒之后,只剩电费账单和一块不知如何处理的“设备”。
④ 法律风险被有意忽略
-
插座联网?涉及数据采集与隐私。
-
发射信号?涉及无线频段合规。
-
消耗电力?可能被归入高能耗限制行业。
但项目方只说一句:“这是去中心化革命。”
⑤ 社区看似火热,实则是FOMO陷阱
你以为自己是早期玩家,其实只是早期韭菜。
大量项目靠“设备 + 概念 + 推广奖励”起量,项目方套现离场,用户无人接盘。
⑥ 技术和网络不稳定,设备易变砖
设备上线一两个月后宕机、失联、停更。
你是唯一还在“挖矿”的人,没人告诉你:你在“挖的”到底是什么。
Depin到底是机会,还是伪命题?
必须承认,Depin有其技术逻辑和落地潜力。
一些代表性项目:
-
Helium:去中心化无线网络
-
Filecoin:去中心化存储
-
DIMO:汽车数据贡献网络
这些项目虽历经挑战也不一定能够穿越周期,但都经历了真实运作与经济模型打磨。
关键在于:
Depin不是营销工具,更不是“合法印钞机”。
没有实际应用、没有收益路径的设备,只是打着“区块链”旗号的淘宝商品。
给投资者的3点提醒:
-
不是每个插座都能挖矿,不是每个项目都有币拿。
-
商业模式不透明、激励机制说不清的项目,别碰。
-
“买个设备试试”不是尝鲜,是交智商税的起点。
Web3真正的底层精神是“去中心化 + 可验证价值创造”。
如果你看到有人在推“插座+挖矿+一夜暴富”这类项目,记住:
项目方要是真能靠卖插座赚钱,早自己囤货挖了,轮不到你。
愿你在链上世界,信的是逻辑,而不是幻觉。
免责声明:本文提供的信息不是交易建议。BlockWeeks.com不对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所做的任何投资承担责任。我们强烈建议在做出任何投资决策之前进行独立研究或咨询合格的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