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債評級失真:你拿到的錢還值錢嗎?
近期美國主權債務的信用評等再度被下調,引來財經界對「名目安全 」與「實質安全 」差異的關注。橋水基金創辦人 Ray Dalio 昨日的推文指出,評等機構只評估政府是否會「付不出錢」,卻忽略了政府「印鈔貶值」的更大風險:
政府可能透過印鈔還債,導致債券持有人的損失來自於「收到的錢變得更不值錢」,而不是「收到的錢變少」。對在乎自己資產實際購買力的投資人來說,美債風險其實遠比信評機構所顯示的還要高。
黃金多頭 Peter Schiff 進一步強調,當債務以本國法幣發行時,通膨才是主要風險。而對於無法投票的外國債權人來說,他們更容易成為通膨的犧牲品,因此「外國持有的美債違約風險」也應該被納入考量。
由此可見,「名目安全」是可以兌現的,但「實質安全」才是真正風險的核心。
前聯準會主席早已預言:我們保證支付,但不保證購買力
Dalio 一席話不禁讓人想起前聯準會主席 Alan Greenspan 在 2005 年的一段發言:
我們可以保證支付現金的能力,但無法保證其購買力。
這與 Dalio 的觀點不謀而合:「當代最可怕的違約形式,不是債務毀約,而是透過通膨把價值『偷走』。」
財政主導時代來臨:聯準會已束手無策
加密媒體 Swan 另一則推文則表明,我們已經進入「財政主導 」的新貨幣體系時代。傳統上,市場將目光聚焦於聯準會的利率與 QE 政策,然而如今真正定調市場的,是美國財政部與國會。隨著債務赤字失控,聯準會的操作空間越來越小:
- 利率無法繼續升高,否則將引爆財政危機
- 縮表只能短期進行,無法持久
- 一旦通膨升溫,央行也無力反擊
金融分析師 Lyn Alden 總結道:「這些舊有工具已不再管用,這是完全不同的體制。」
債務赤字是「結構性」而非「週期性」
Swan 擔憂,美國當前的財政赤字問題早已超出週期波動範疇,而是深層的結構性缺陷:
赤字不再是景氣低迷的暫時副作用,而是國家制度設計的長期結果。
這也讓「Nothing Stops This Train.」這句迷因成為當前美國經濟危機的縮影。當赤字無止境,當通膨成了政策工具而非敵人,逃生也是一種解方。比特幣與黃金等抗通膨資產的角色也在此背景下被重新審視。
聯準會將轉向?數據是粉飾還是訊號?
市場普遍預期聯準會可能即將轉向,加密 KOL @Vito_168 認為聯準會並不會公開承認美債市場流動性即將崩潰的現實,取而代之的,將會是「數據開始變好」的敘事,比如「通膨降溫、經濟放緩、寬鬆政策奏效」等:
辛苦點加班,把數據微調得剛好就好,反正大多數所謂的宏觀分析師也看不懂。
他戲稱,屆時川普可能還會宣稱這是他的勝利,成功說服了鮑威爾為選情護航。
美債危機風暴,你準備好了嗎?
當評級不再可靠,當央行無能為力,當結構性赤字與財政主導已成定局,投資人所要面對的不只是市場波動,而是整個貨幣制度轉型的風險與機會。
Dalio 一再警告,未來的資產配置邏輯,必須應對這場正在發生的體制轉變,每個人或許都需要準備好自己的「逃生艙」。
免责声明:本文提供的信息不是交易建议。BlockWeeks.com不对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所做的任何投资承担责任。我们强烈建议在做出任何投资决策之前进行独立研究或咨询合格的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