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大型科技公司,網路還能生存嗎


沒有大型科技公司,網路還能生存嗎

我們常常忽略了在設定伺服器或託管服務時,如何從多家提供者中進行選擇。事實上,幾乎所有數位服務(從小型新創公司到全球平台)的骨幹網路都由幾家大型雲端供應商控制。這些超級規模的供應商不僅規模龐大,而且對網路營運有著深遠的影響,許多小型服務無論是否願意,都仍然與這些供應商保持連線。

即使用戶資料已加密並安全存儲,當線上服務依賴這些提供者之一時,雲端運營商仍然可以存取操作元數據,例如請求量、流量模式、CPU 和記憶體使用情況、網路流量以及時間數據等資訊。雲端提供者通常提供實例元資料服務(例如 AWS 的 IMDS),這些服務會揭示虛擬機器內部狀態的詳細資訊。惡意行為者和內部人員都利用這些管道來繪製基礎設施、提升權限或推斷使用者行為。雖然這些元資料並非實際內容,但落入不法份子之手,同樣可能洩漏機密。

此外,當考慮到配置錯誤、跨租戶暴露、管轄權複雜性以及供應商鎖定時,依賴關係的脆弱性就變得顯而易見。雲端環境中的人為錯誤是大規模資料外洩和服務中斷的主要原因。共享基礎設施可能會為相鄰的虛擬機器打開大門,使其以非預期的方式進行監視或互動。 

儲存在某個地區的資料可能受外國法律管轄。如果提供者收取高昂的出口費用或依賴專有 API,遷移成本將高得令人望而卻步。 2024 年,Google雲端意外刪除 UniSuper 私有雲訂閱的臭名昭著的案例,凸顯了單一配置錯誤可能造成的破壞性。

去中心化不只是理想主義,更是一種架構

有鑑於這些系統性缺陷,推動去中心化基礎建設刻不容緩。其目標是建構一個沒有任何單一實體同時掌握鑰匙和大門的系統。

一個相當前景的方向是去中心化實體基礎設施網路(DePIN),其中儲存、頻寬、物聯網連接和能源網等實體資源被代幣化,並由眾多獨立參與者進行管理。同時,零知識證明、同態加密和函數加密等加密技術使得在不暴露原始輸入的情況下對加密資料進行計算成為可能。

去中心化數據所有權協議旨在將個人數據的控制權轉移給用戶,允許應用程式查詢或存取數據,而非擁有​​數據。分散式社交網路協定(例如 DSNP,即分散式社交網路協定)旨在使社交網路能夠在不依賴中心化身分或資料管理的情況下進行互通。儘管這些舉措尚處於早期階段,但它們表明互聯網架構正朝著更加多樣化和更具彈性的方向發展。

去中心化方法面臨巨大的挑戰。開發人員和服務營運商依賴成熟的工具、穩定的基礎設施和可預測的商業模式。這些系統在可用性、速度和經濟誘因方面仍然表現不佳。管理對等節點、共識、加密功能和冗餘非常複雜。 

同時,一般使用者更重視便利性和可靠性,因此他們不願放棄無縫體驗,換取更大的自主權。 亞歷山大·林頓 他觀察到,這些替代方案尚未達到 Signal、Reddit 或 Snapchat 等平台的用戶規模,並強調了一個現實問題。他還含蓄地敦促技術人員彌合這一差距。

收回網路的許可證

我們正處於一個轉折點。走向架構獨立的運動正在蓬勃發展,歷史表明,新技術的出現往往伴隨著既有系統的強化。

社會對隱私的意識正在增強。資料外洩事件、監控醜聞和監管變化改變了公眾輿論。許多政府正在製定更嚴格的資料主權和隱私法,強調去中心化。同時,密碼學、共識機制、激勵模型和隱私技術也在快速發展。

此外,一場文化變革正在進行。網路從來就不是孤立運作的。科技創新者、隱私倡議者和活躍的社群正團結起來,共同建立一個自由、分層的網絡,一個建立在彈性、使用者控制和信任之上,而不僅僅是可擴展性的網絡。

關鍵問題不在於去中心化是否會發展,而在於何時以及哪些項目將引領它。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有影響力的參與者:注重隱私的即時通訊應用、支持安全協議的基金會、開發替代基礎設施的非營利組織,以及探索去中心化身份的社區。他們的聲音需要被放大,需要資金支持發展,他們的技術必須超越自滿。 

我們不能永遠依賴企業雲端基礎來實現數位主權。下一個基礎設施時代應該終結隱形基礎設施的默默主導,將網路錨定在開放、可驗證的架構中。真正的架構自由必須在網路崩潰成單一的雲端平台之前開始。



Source link

免责声明:本文提供的信息不是交易建议。BlockWeeks.com不对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所做的任何投资承担责任。我们强烈建议在做出任何投资决策之前进行独立研究或咨询合格的专业人士。

Like (0)
Mpost的头像Mpost作者
Previous 3天前
Next 2天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SHAR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