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D 電動車稱充電技術突破:5 分鐘續航 400 公里,股價飆升創新高

 

BYD 電動車稱充電技術突破:5 分鐘續航 400 公里,股價飆升創新高

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BYD)近期宣布,可讓電動車充電速度接近加油時間。消息一出,BYD股價立刻飆升,週二在香港市場開盤後一度大漲超過 6%,創下 52 週新高。雖然隨後漲幅略微收窄,但仍保持在 4.2% 的漲勢,今年以來累計漲幅已超過 50%。

BYD 電動車稱充電技術突破:5 分鐘續航 400 公里,股價飆升創新高

BYD「超級 e 平台」技術:5 分鐘充電,續航 400 公里

這次股價上漲的關鍵,來自 BYD 剛剛發布的「超級e平台」(Super e-Platform)技術。根據 BYD 的說法,這項技術的峰值充電功率可達1000千瓦,能讓電動車在 5 分鐘內充滿足以行駛 400 公里(約 249 英里)的電量。

相比之下,特斯拉(Tesla)最新的超級充電站充電功率最高僅 500 千瓦,可在 15 分鐘內補充 270 公里續航里程。而德國賓士近期宣稱,其全電動 CLA 車型能在 10 分鐘內補充 325 公里電量。從這些數據來看,BYD的新技術若能實現,將大幅領先全球競爭對手。

解決「里程焦慮」,電動車普及再進一步?

BYD 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在發布會上表示:「終極目標是讓充電速度和加油一樣快。」這一技術突破,或許能解決影響電動車普及的「里程焦慮」(range anxiety)問題。所謂里程焦慮,指的是消費者擔心電動車在抵達目的地前電量耗盡,從而影響購買意願。

中國汽車獨立分析師邢磊形容 BYD 的技術突破「令人驚嘆」,甚至讓外國競爭對手「感到心碎」。他在 LinkedIn 上表示:「當全球車廠都把重心放在智能化時,BYD卻回過頭來告訴大家:等等,電動化還沒結束!

首批車型曝光,BYD 計劃建設 4,000 座超級充電站

根據 BYD 的計畫,首批搭載「超級e平台」的車型將是漢 L(Han L)轎車與唐 L(Tang L)SUV,這兩款車型已正式在中國市場開啟預售。此外,為了支持新技術的推廣,BYD 還宣布將在全中國建設超過 4,000 座超高速充電站。

然而,BYD尚未透露建設這些超級充電樁的具體投資金額,也未公布何時向消費者正式開放使用。

BYD 資金動向:5.2 億美元募資投資研發

就在本月稍早,BYD在香港市場發行新股,計劃募資高達 52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375 億元)。據路透社(Reuters)報導,這筆資金將主要用於研發及其他業務擴展計畫。BYD 當時未對此發表評論,但從現在的技術發布來看,這筆資金可能已經部分投入到「超級e平台」的開發之中。

快速充電是否能改變消費者習慣?

根據美國環保基金會的數據,美國市場的電動車平均續航里程約為 483 公里(約 300 英里),而目前的充電時間則依賴於車型與充電設備,可能從 20 分鐘到數小時不等。

市場分析師 Michael Dunne 表示:「更快的充電當然是好事,但對消費者來說,充電站的便利性與電池續航里程仍然比充電速度更重要。」他進一步補充:「BYD 現在不僅在技術上領先,也變得更擅長講述自己的技術突破故事。這家傳統工程公司,正在為競爭力增加新的行銷維度。」

兆瓦閃充面臨的實際應用挑戰?

BYD的「兆瓦閃充」技術無疑為電動車充電速度帶來突破性的發展,但市場上仍有一些合理的質疑聲音,特別是關於電網承載能力、實際充電功率與電池安全性等方面的挑戰。

首先,1000kW的充電功率並非技術上的瓶頸,而是電網負載的挑戰。目前全球已有MCS標準(Megawatt Charging System),能為電動卡車提供1-3MW的超快充電,但這些系統通常設置在遠離市區的專用充電站。若要將兆瓦級快充普及至一般城市區域,可能會對當地電網造成極大壓力,尤其是在住宅或商業區,同時有多輛車進行高功率充電時,供電穩定性可能成為問題。

其次,市場上許多快充站的實際充電功率往往低於理論標稱值。雖然目前已有標示350kW的超快充電樁,但在用電高峰時段,許多充電站的功率可能降至120kW甚至更低。因此,BYD未來建設的兆瓦級充電樁,是否能在現有電網條件下發揮其最大效能,仍有待進一步驗證。

最後,高功率充電可能帶來電池的安全風險。1000kW的充電功率會產生大量熱能,若電池散熱系統無法有效應對,可能導致熱失控(thermal runaway),進而提高自燃風險。BYD此次採用的「冷媒直冷」技術,雖能提升散熱效率,但冷媒一旦洩漏,可能不易察覺,並且冷媒本身具有一定的可燃性,增加安全隱患。此外,BYD的「雙槍快充」技術雖能提升充電效率,但同時也可能進一步提高電池熱負荷,對整體電池管理系統(BMS)的穩定性提出更高要求。

總體而言,BYD的兆瓦閃充技術若能成功落地,確實有望解決電動車充電速度的瓶頸。然而,充電基礎設施的適配、電網的負荷能力與長期安全性,仍是業界關注的關鍵問題。未來,該技術是否能夠規模化應用,還需經過更多實際測試與市場驗證。

免责声明:本文提供的信息不是交易建议。BlockWeeks.com不对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所做的任何投资承担责任。我们强烈建议在做出任何投资决策之前进行独立研究或咨询合格的专业人士。

(0)
区块链小猫的头像区块链小猫普通用户
上一篇 2025 年 3 月 20 日 11:58
下一篇 2025 年 3 月 20 日 11:5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