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富”变“暴负”?法院一纸调解书揭开虚拟币委托投资困局

区块链是未来,但不等于炒币是未来。

作者:BlockWeeks

 “投资有风险,入局需谨慎”——这句话在虚拟货币世界里,从来不只是口号,而是无数人用真金白银换来的教训。

“暴负?”
“爆雷?”
“暴富?”

这三个词,如同一场荒诞戏剧的转场,却在越来越多人身上真实上演。近日,景德镇中院成功调解一起涉“诺一币”民事再审案件,不仅为当事人解了纠纷,更向市场释放出明确的司法信号:虚拟货币投资不受法律保护,一切委托交易行为均属“高危动作”。

“暴富”变“暴负”?法院一纸调解书揭开虚拟币委托投资困局

 案件回溯:62万元“委托购币”引发的拉锯战

2020年至2021年间,正值市场FOMO情绪高涨期,梁某通过罗某代为购买当时热门的“诺一币”,陆续转账投资款共计62万元。然而不久后,项目“爆雷”,投资者血本无归。

梁某主张罗某并未实际购币,要求全额退款;罗某则坚称自己仅为受托操作。由于“诺一币”购买不设实名认证机制,实际购买情况难以查证,加上委托购买虚拟币本身不被法律认可,双方在一审、二审中始终未能达成和解。案件最终进入景德镇中院再审程序。

BlockWeeks 注:此类“委托购币”模式在圈内颇为常见,尤其在长辈、不熟悉技术的投资者中更为普遍。此案为类似纠纷提供了重要参照。

 再审破局:法官如何厘清“灰色地带”的责任边界?

本案难点在于:

  • 交易匿名,事实难还原

  • 行为本身不受法律保护

  • 双方情绪对立严重

再审法官采取“调解优先、兼顾公平”策略,通过“面对面+背对背”的沟通机制,既讲法理也通人情:

  • 向梁某阐明:委托购买虚拟币属无效民事行为,法律上本就难获支持

  • 向罗某说明:即便为善意受托,参与非法金融活动亦须担责

最终,双方在法院多轮协调下达成调解,梁某虽未追回全部损失,但在法律已不保护此类交易的前提下,实现了部分止损。

 法律警示:虚拟货币投资的“冷现实”与“硬规则”

该案判决依据主要基于2021年9月十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

“任何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投资虚拟货币及相关衍生品,违背公序良俗的,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由此引发的损失由其自行承担”。

这意味着:

  • 虚拟货币非法定货币,不具备法律地位

  • 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

  • 委托购买、交易炒作等行为一律无效

  • 投资损失原则上自行承担

 BlockWeeks 观点:调解不等于认可,侥幸心理不可存

本案虽以调解结案,但绝不代表司法对虚拟货币交易的认可。相反,它是一次基于个案情况的纠纷化解实践,其背后传递的信号十分清晰:

  • 投资者应彻底摒弃“出事了还能找法院兜底”的幻想

  • 委托购币、代投等模式风险极高,法律屏障为零

  • “高收益”、“稳赚不赔”的话术,终究是镜花水月

我们呼吁:

  • 认清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的“高风险陷阱”本质

  • 远离任何形式的虚拟货币投资活动

  • 提升区块链技术认知,区分技术创新与金融炒作

BlockWeeks 提醒:区块链是未来,但不等于炒币是未来。真正关注技术落地与生态建设的项目,从不以“高额回报”作为唯一诱饵。守住钱袋子,清醒看趋势,才是穿越牛熊的硬道理。

免责声明:本文提供的信息不是交易建议。BlockWeeks.com不对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所做的任何投资承担责任。我们强烈建议在做出任何投资决策之前进行独立研究或咨询合格的专业人士。

Like (0)
BlockWeeks的头像BlockWeeks官方小号
Previous 19小时前
Next 18小时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SHAR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