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AR协议的意图层近期活动激增,单日交易量突破2亿美元,并产生超过40万美元手续费,使其交易量仅次于以太坊、Solana和BSC。这一增长主要由隐私币ZEC的交易需求推动,通过NEAR Intents的跨链系统简化了操作流程。
- 意图层的作用:NEAR Intents作为链抽象架构的一部分,允许用户仅表达交易意图,由求解器网络处理复杂跨链操作,优化体验并节省费用。
- 收入分配问题:尽管意图层手续费高昂,但绝大部分收入被第三方求解器和做市商获取,NEAR主网仅收取少量Gas费,每日链上费用仍维持在较低水平。
- 战略意义:意图层的成功验证了NEAR“链抽象”愿景的可行性,尤其在AI和DeFi领域展现出潜力,但NEAR主网TVL和用户活跃度仍处于下滑状态,代币表现疲软。
- 未来展望:NEAR基金会提议降低通胀率以提振市场,但尚未通过。行业专家对NEAR的技术前景保持乐观,认为意图层的热度为生态带来了急需的关注度。
作者:Frank,PANews
NEAR的意图层(NEAR Intents)活动近日激增,单日交易量飙升至超过2亿美元 ,由此产生的手续费也一度超过40万美元,从这个数据来看,其交易量仅低于以太坊、Solana、BSC三条热门公链,费用水平也能在所有公链当中排进前五。
这一“数据”的繁荣,不仅让沉寂已久的NEAR重新回到了主流叙事的牌桌上,也让人不禁猜想:NEAR是否会因此重新崛起?然而,这40万美元的“手续费”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否真的能支撑NEAR的“崛起”?
NEAR Intents崛起:隐私币带动下的数据爆发
要理解这一轮数据爆发,首先必须厘清“NEAR Intents”究竟是什么。
NEAR Intents(意图层)是NEAR协议自2024年11月起推出的一种新型交易基础设施 。NEAR Intents是NEAR链抽象架构的三个核心技术部分之一,作为一个去中心化跨链系统,NEAR Intents允许用户只需表达期望结果,(如“以最优价格将代币 A 兑换为代币 B”),无需指定技术细节。然后由求解器网络竞相以最优方式满足这些意图,在后台处理复杂的跨链操作。

这一产品改变了传统跨链当中需要用户熟悉多个链上操作,精准计算手续费和寻找最佳的交易所等多种操作,并且可接入AI代理进行交易优化,将跨链操作的繁琐操作进行了极大优化并节省手续费用。
从实际的效果来看,NEAR Intents自推出后直到今年9月份的日交易量维持在数百万美元的水平上。进入10月后,随着隐私币赛道的爆发,大量资金有涌入ZEC的需求。人们发现NEAR Intents似乎成为了通往ZEC的最佳通道,交易ZEC成为了NEAR Intents最主要的使用场景。

链上数据显示,10月起NEAR Intents上ZEC链上的交易量开始激增,10月1日达到590万美元,仅次于以太坊,到11月4日,这一数据增长至2390万美元,11月7日达到4000万美元。贡献了近三分之一的交易量。与此同时以太坊链上的跨链交易量也大幅增长,共同推动下,NEAR Intents的交易量日益高涨。
在所有的渠道当中,SwapKit无疑是最出众的那一个,一共贡献了432万美元的费用。占比超过70%。SwapKit是一个B2B聚合器,被集成到Trust Wallet等大型钱包中。不过,这400多万美元的收入也只是SwapKit背后的求解器所产生。
“火爆的店铺”与“冷清的商场”
NEAR Intents的崛起似乎给NEAR带来了新的希望。有不少人认为,如果NEAR Intents能够保持当前的收入水平,并将这些费用采用类似Hyperliquid的模式返还或者回购代币,将极大改善NEAR代币目前的经济叙事。
但这似乎并不现实。
首先,在关系上来看,NEAR作为L1公链,是底层基础设施,NEAR Intents是构建在NEAR L1之上的协议层,通过NEAR L1的基础设施来提供“链抽象”服务。这种关系就像是某个商场里开了一家非常火爆的店铺,但本质上这家店铺的收入并不能直接计入商场的收入当中一样。
并且,NEAR Intents的收入其绝大部分也是被第三方“求解器”(Solvers)和做市商(MMs)所捕获。而NEAR主网,只是收取了链上交易的Gas费,这个Gas费只是和交易笔数相关,而和交易金额并不挂钩。
截至11月9日,NEAR Intents共产生了716万笔交易,按照NEAR当前的Gas价格计算,这些交易所带来的Gas费可能只有2000多美元。此外,根据NEAR的费用协议构成,其中70%的费用将进行销毁。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一边是NEAR Intents的热闹非凡,一边是NEAR的链上费用每天仍维持在几千美元左右的原因。


“AI叙事”初得验证,NEAR仍陷下滑困境
如果这40万美元的费用与NEAR的收入几乎无关,那么NEAR Intents的崛起是否“毫无意义”?客观来看,其意义不在于当前的直接收入,而在于战略验证和未来潜力。
首先,在战略层面,NEAR Intents的崛起是对NEAR“链抽象”愿景的有力验证。它证明了该技术是可行的,并且市场对“无摩擦”的多链体验存在巨大的真实需求。虽然目前NEAR Intents的使用场景仍是加密的DeFi领域,但从NEAR Intents的愿景来看,其更长远的目标在于扩展到Web2或现实世界,例如“帮我订一张机票”或“买一个披萨”(官方的举例),由“求解器”网络找到最佳方案并执行 。这一愿景本质上和当前较为火爆的X402协议叙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AI作为NEAR生态近年来的主要叙事,也算是终于打造出了一个可能成为行业领头羊的真正爆款。
就NEAR的其他数据表现来看,似乎目前的表现还显得差点意思。其主网的TVL排名第42,TVL仅有1.33亿美元,且近年来还处于下滑状态。日活跃用户目前约为290万左右,较年初的400万也下降了不少。在链上活跃度不高的背景之下,NEAR的代币表现也始终徘徊在底部区间震荡。
或许是为了提振市场情绪,10月,NEAR基金会基金会与生态多个成员发起新提案,提议将最高通胀率从 5%降至 2.5%。不过截至目前该提案仅得到了约60%的节点支持,按照NEAR的治理规则,该提案需要达成80%以上的支持率才能够通过。

不过,行业内也有一些专家从技术能力的角度对NEAR还是较为看好,知名加密货币主题播客The Rollup创始人Andy发推表示,他对Starknet、NEAR和ZEC的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对零知识证明、意图架构和隐私技术的前景极度看好。
就目前来看,NEAR Intents的火热哪怕在实际的收入上的确可能杯水车薪,总归也算是给NEAR带来了一定的话题讨论度。对NEAR生态来说,流量和关注或许正是当前最重要的资源。
免责声明:本文提供的信息不是交易建议。BlockWeeks.com不对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所做的任何投资承担责任。我们强烈建议在做出任何投资决策之前进行独立研究或咨询合格的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