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ouis, Trendverse Lab
2025 年 10 月 28 日,Bitwise 的 Solana 质押 ETF(BSOL)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亮相。短短数日,资金涌入势头迅猛——截至 11 月初,净流入规模已突破 5 亿美元,使 Solana 成为继比特币和以太坊之后,又一进入主流金融体系视野的加密资产。
与传统现货 ETF 只追踪价格不同,BSOL 将托管的 SOL 直接参与链上质押,把真实的网络奖励计入基金净值。这意味着,链上收益首次通过合规ETF的结构性设计被纳入传统金融体系的资产定价逻辑之中。
在加密与传统金融的交汇口,这只基金不只是“又一只ETF”,而是市场结构的一次转折——资本的逻辑正从投机转向收益,从链下转向链上。
然而这场变化,也让三个关键问题被摆上桌面:机构是否真的在押注 Solana 的长期地位?这种模式会怎样改变链上质押生态?它又能否被其他公链复制?
接下来,我们将从“产品机制—市场反应—生态影响—未来可复制性”四个维度,解析这场“链上收益进入华尔街”的实验。
一、BSOL 的结构创新:链上收益的合规化尝试
Bitwise Solana Staking ETF(简称 BSOL)是全球首个将公链质押收益(staking rewards)直接纳入基金净值(NAV)计算的合规产品。该基金由 Bitwise Asset Management 发行并在美国注册,于 2025 年 10 月 28 日在 NYSE Arca 正式挂牌上市。
在机制设计上,BSOL 的创新之处在于:Bitwise 通过托管 SOL 并直接参与 Solana 网络质押,让投资者能够在同一产品中同时获得“价格敞口 + 链上收益”的双重回报。

信息来源:BSOL FORM S-1
具体而言,当投资者购买 BSOL 份额后,Bitwise 会以资金购买等量的 SOL,并将其托管在 Coinbase Custody。随后,资产会被分散质押至超过 100 个验证节点。质押所产生的奖励在扣除约 6% 的节点佣金和 0.2% 的年化管理费后,全部计入基金净值,而非以现金分红形式派发。
由此,BSOL 的净值每日受两条关键曲线共同驱动:一条来自 SOL 的市场价格波动,另一条来自 持续累积的链上质押收益。根据 Bitwise 的预估,其初始质押年化回报率约为 7%,远高于多数传统固定收益资产。
不过,BSOL 并非美国市场上首个与 Solana 挂钩的 ETF。在其之前,REX–Osprey SOL + Staking ETF(SSK)已率先推出,目前基金规模约为2.76亿美元。

数据来源:Rexshares官网
SSK 的模式更为间接:约一半资产直接持有 SOL,另一半投资于瑞士上市的 CoinShares Staked Solana ETP,从而获得间接质押收益。对于自身持有的部分,SSK 委托外部验证者质押,并以现金形式定期向投资者派息,截至 9 月底,其分配率约为 5.1%。
相比之下,Bitwise 采取了更“原生化”的路径。它未依赖第三方节点,而是与 Solana 基础设施提供商 Helius 合作,建立自有验证节点 Bitwise Onchain Solutions,将全部 ETF 资产直接参与质押。所有质押收益将自动计入基金净值,形成随时间复利增长的内在收益结构。
这种架构使 BSOL 不仅是一只 ETF,更是传统金融与链上经济系统之间的连接机制。它为机构资金提供了在合规框架下直接接触链上收益的新通道,也因此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二、市场反应与价格传导:从热度到结构性资金流
自 2025 年 10 月 28 日正式上市以来,Bitwise Solana Staking ETF(BSOL) 的市场热度持续上升。根据 Arkham Research数据,上市首日资金流入约 6,950 万美元,次日再增 4,650 万美元,第三日仍有 3,650 万美元涌入。短短三天内,净流入便突破 1 亿美元;截至 11 月初,累计流入已超过5.45 亿美元,成为当时增长最快的加密权益类 ETF 之一。

数据来源:Coingecko
然而,与资金迅速涌入形成对比的是,SOL 短期价格表现相对平稳甚至在后续大幅回落。据 Trading News 报道,尽管 ETF 流入规模已超过 4 亿美元,SOL 的现货价格在随后的一个月内仍下跌约 29%。这种“资金流入与价格下行并存”的反差,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讨论。实际上,这一走势并非 Solana 独有,而是整个加密市场在宏观压力下的普遍表现。Decrypt指出,在同一时期,11 只比特币现货 ETF 的资产规模合计缩水逾 21 亿美元,9 只以太坊 ETF 也出现了累计 5.79 亿美元的净流出。美国政府关门风险上升、国债收益率飙升及全球流动性收紧,共同压制了风险资产表现。由此看来,SOL 的回调更像是宏观避险情绪的系统性反映,而非单一资产的结构性问题。与此同时,这一阶段的市场反应也揭示了 Solana ETF 与 BTC、ETH ETF 在结构逻辑上的本质差异。传统的比特币与以太坊现货 ETF 通常对应即时的现货买盘,资金入场会直接推动价格上涨;而 BSOL 的机制更接近“长期锁仓”,资金进入后被质押参与网络运行,其收益来源于链上奖励而非短期价格波动。换言之,尽管资金流入形成了结构性买盘,但传导至二级市场价格的节奏显著更慢。
正如 CoinPaper评论所言,BSOL 的资金流更多体现为“长期资本配置”,而非“短期交易热度”。这类资金的入场,更可能提升的是 生态活跃度 与 网络总锁仓价值(TVL),而非即刻的价格反应。

数据来源:Staking Rewards
这一趋势在链上数据中亦有体现:同一时期,Solana 的质押总量上升至约 4.17 亿枚 SOL,按当期均价约 180 美元估算,总质押价值约 350 亿美元。换言之,尽管价格下行,网络的质押规模与活跃度仍在提升,反映出链上经济基础的稳健扩张。总体来看,BSOL 的推出揭示了加密市场资金结构的转向——资本正从追逐波动的投机型资金,转向寻求收益复利的长期配置力量。这类“慢而深”的流动,正在成为 Solana 走向主流金融体系的重要信号。
三、机构化参与与生态再平衡:Solana 质押体系的重构
资金流动形态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机构参与逻辑的重构。Bitwise 推出 BSOL 的意义,已超越一只新型 ETF 的诞生。它更像是一种信号效应(Signal Effect),表明部分主流金融机构开始将 Solana 纳入“可配置资产”的讨论范围。这一趋势并不意味着监管层已正式认可其地位,而是显示出监管与机构在风险可控框架下,对 PoS 网络收益模型的接受度正在提升。作为美国首批通过 SEC 备案的加密资产管理公司之一,Bitwise 的入场也被市场普遍视为信任信号。对机构投资者而言,BSOL 不仅是一个可投资产品,更是一种制度层面的通道创新——它使资本能够在合规结构内直接参与 Solana 网络的链上收益分配。
从资金结构来看,BSOL 的投资者画像与传统链上质押用户形成了明显分层:
前者主要来自合规券商与机构账户,注重稳健收益与资产流动性;
后者则以 DeFi 原生用户为主,更倾向通过流动性质押代币(LST)叠加收益。
由此,一个新的问题随之出现:BSOL 与链上质押衍生品之间,究竟是替代还是共生?
在短期内,部分高净值资金确实可能从链上产品流向 BSOL——后者提供了“无需自托管、低操作门槛”的收益渠道。这种迁移或将对 bSOL、mSOL、JitoSOL 等 LST 代币的 TVL 增速造成阶段性压力。

数据来源:StakingRewardsbSOL
然而,从中期视角看,BSOL 的存在反而可能放大整个 Solana 生态的可见度与资本承载力。ETF 的流入使“质押收益”概念被主流投资者更广泛地理解与接受,也有望引导部分机构进一步探索链上原生产品。换言之,机构的进入未必是资金分流,更可能成为生态引流。
从结构演化的角度看,Solana 的质押体系正在形成“双层互补”的格局:
·TradFi 层(Institutional Staking Pool):以 BSOL 为代表,承接机构与合规资金,强调安全与托管合规性。
·DeFi 层(On-chain Staking Layer):以 bSOL、mSOL、JitoSOL 等为代表,追求流动性与收益效率。
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壁垒,而是一种双向循环机制:ETF 将链下资本引入链上,而 DeFi 生态则让这些资金重新获得流动性与效率。
在这一循环体系中,Solana 的质押网络正从单一收益工具,演变为贯通 TradFi 与 DeFi 的价值连接层——既为传统机构提供安全、透明的收益入口,也为链上生态注入更稳定的长期资本来源。
四、可复制性与模式演化:收益型ETF的扩展前景
Bitwise BSOL 的成功上线,标志着加密金融产品正从单纯的“价格敞口”(Price Exposure)阶段,迈向“收益敞口”(Yield Exposure)的新阶段。
这意味着,ETF 的关注重点正从“如何追踪价格”转向“如何捕捉链上收益”。BSOL 并非孤立的创新个案,而是加密资产结构化与制度化演进的起点。
1. 可复制性:具备“收益金融化”潜力的公链
要复刻类似 BSOL 的“链上收益型 ETF”,一条公链必须同时具备 技术、生态与合规三个层面的条件:
·技术层面:采用类似PoS 或 DPoS 共识机制,确保网络质押回报稳定、透明且可验证;
·生态层面:拥有完善的验证者体系与成熟的质押基础设施(如 LST、restaking 框架),以支撑机构托管与流动性管理;
·监管层面:质押收益需被界定为“网络奖励”而非“分红收益”,以避免触发证券属性。
在这些前提逐步成熟后,未来或将有更多公链进入“收益金融化”赛道。
例如 Sui、TAO、AVAX等项目,凭借较完善的 PoS 经济模型,具备潜在的结构化扩展基础。若美国监管环境进一步明朗化,基于质押收益的 ETH ETF有望成为继 BSOL 之后最具代表性的复制案例
2. 模式延伸:从单资产 ETF 到多资产 ETP
BSOL 也可能成为更复杂产品形态的起点。
未来或将出现 多资产质押收益篮子(Staking Basket ETP),将 SOL、ETH、AVAX、ATOM 等资产纳入同一组合,并按各自网络收益率动态分配权重。
在更广泛的创新方向上,还可能出现 AI 算力 + PoS 收益的混合型 ETP,使投资者在同一资产包中同时获得 算力产出 与 链上收益 的复合回报。
这一趋势正在让 PoS 网络的质押收益逐渐具备“固定收益”属性,使加密资产从依赖价格波动的投机逻辑,过渡到以 收益贴现(Yield Discounting)为核心的估值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链上收益正成为加密资产的新一代定价锚点。
五、收益金融化的机遇与结构性约束

总体来看,BSOL 的质押收益模式为加密资产打开了一条新的金融化路径,但近一周的股价并未带来正面反馈,而在未来的扩展过程中,也仍面临多重结构性风险:
·收益波动风险:质押回报率受网络活跃度、通胀率及全网质押比例影响显著,一旦生态增速放缓,ETF 收益将同步下滑;
·节点与惩罚机制风险(Slashing Risk):验证者若运行异常,质押资产可能遭罚没,直接侵蚀基金净值;
·赎回与流动性风险:质押资产存在解锁周期(Solana 约 2 天 epoch),若市场剧烈波动,ETF 净值可能阶段性折价。
这些因素意味着,BSOL 虽代表着加密资产“收益金融化”的开端,但其长期可持续性仍取决于 网络健康度、运营稳健性与流动性管理能力之间的动态平衡。
尽管如此,BSOL 的出现依然具有里程碑意义。它首次证明:链上收益可以被传统金融框架识别、定价并结构化吸纳。这不仅为 PoS 网络建立了新的价值锚点,也反映出加密资产正逐步从‘价格博弈’向‘收益定价’转型。
随着机构资本的持续进入与产品形态的演进,链上收益正逐步成为数字资产的价值核心。
但市场仍需时间去验证,这一模式能否在更广泛的监管环境与流动性周期中,真正实现长期稳态运行。
免责声明:本文提供的信息不是交易建议。BlockWeeks.com不对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所做的任何投资承担责任。我们强烈建议在做出任何投资决策之前进行独立研究或咨询合格的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