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必须要搞稳定币?能不能不搞?

中国不一定必须允许自由市场上大量非国有稳定币流通,但必须认真对待稳定币带来的技术与市场需求

作者:知乎@加密先生

中国不一定‘必须’去搞民间式的稳定币,但从国家利益与市场需求看,确实有不少充分理由让监管方必须认真考虑如何把‘稳定币功能’纳入可控的体系里——只是方式和边界很重要

为什么有人觉得“必须要搞”稳定币?

  1. 支付和结算更高效
    想象一下跨境打款:传统银行走好多环节,成本高、速度慢。稳定币在链上流通,能把结算像发微信红包那样变快(尤其是金融机构间的结算场景)。
    ——简单说就是:省时间、少手续费。
  2. 促进金融科技和资产上链创新
    稳定币是很多区块链金融(DeFi)、数字资产流通的“燃料”。没有一个稳定的计价和交换媒介,很多创新难以落地。
    ——比方说,把房产、票据等资产做成数字凭证并在链上交易,背后需要某种“稳定”的媒介。
  3. 降低对外部美元体系的依赖
    在一些跨国贸易或资本往来里,若有受信任的本币稳定媒介,可以减少对外国支付基础设施的依赖(但这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宏大问题)。
    ——一句话:更多选择,有备无患。
  4. 支持新型金融基础设施(比如数字人民币外延)
    国家如果能把“稳定币功能”以受控方式实现,能把创新导入受监管的轨道,既能推动科技,又能防风险。

为什么也有人觉得“不必”或者要非常谨慎?

  1. 损害货币主权 / 干扰央行调控
    如果大量稳定币(尤其是非国有)替代了银行存款或货币流通,会削弱央行通过利率、准备金进行宏观调控的效果。
    ——央行有可能“看不见”钱怎么流动,就很难管理通胀或金融稳定。
  2. 金融稳定和挤兑风险
    稳定币承诺“1:1兑付”但背后资产如果不透明或流动性差,遇到恐慌会出现快速赎回、挤兑,影响整个金融体系。
    ——类似银行存款挤兑的链上版本。
  3. 洗钱、逃税、资本外流的监管难题
    链上交易跨境迅速、匿名性(在某些实现下)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给监管带来挑战。
  4. 技术和安全风险
    智能合约漏洞、桥接机制(不同链之间转移资产时)可能被黑客攻击,一次重大安全事故的影响可能很大。
  5. 重复建设或冲突
    中国已经在推进数字人民币(CBDC),再去鼓励多个不同性质的稳定币可能造成治理冲突和资源浪费。

那么,折中/可行的办法有哪些?

  1. 国家主导或强监管的“受控稳定币”
    比如只允许金融机构发行、要求高透明度和备付金监管、限制流通场景(比如机构间结算优先),把创新限定在可监督的范围内。
  2. 分场景落地:先在可控闭环测试
    先在跨国企业结算、离岸贸易、金融机构间清算等受监管的闭环试验,逐步放开,避免直接面对零售端全面放开带来的风险。
  3. 加强监管技术(KYC/AML + 链上监测)
    把链上透明性和线下合规结合,建立链上可追溯、可核查的监管手段,而不是简单封禁或放任。
  4. 优先发展可替代方案(如数字人民币国际化)
    如果目标是降低对外部体系依赖,把精力放在国家主导的数字货币及其国际互认可能是更可控的路径。

一个简单的比喻

把“货币体系”想象成城市的自来水网络。稳定币如果是新的自来水厂,能带来更多水(流动性)和更快的供水(效率),但如果没有好管道、阀门和水质监测,一旦出问题就是全城停水或水污染。所以,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厂”,而在于“谁来建、谁来管、怎么把水质和管网做牢”

也就是说,中国不一定必须允许自由市场上大量非国有稳定币流通,但必须认真对待稳定币带来的技术与市场需求:要么把这类功能纳入国家可控的数字货币与监管框架,要么严控民间稳定币仅能在小范围、可监管场景下试点。把“创新”和“防风险”两者兼顾,才是现实可行的路。

免责声明:本文提供的信息不是交易建议。BlockWeeks.com不对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所做的任何投资承担责任。我们强烈建议在做出任何投资决策之前进行独立研究或咨询合格的专业人士。

(0)
区块链小猫的头像区块链小猫普通用户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1天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